2025 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发布:构建全链条标准体系 守护 “舌尖上的安全”发表时间:2025-04-24 10:27 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提升食品全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国家相关部门日前发布《2025 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计划》)。本次计划涵盖通用标准、食品添加剂、检验方法等 10 大领域,共 60 项标准(制定 31 项,修订 29 项),以 “科学监管、风险防控、产业协同” 为导向,聚焦民生关切与行业发展需求,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 一、夯实基础通用标准:筑牢食品安全 “根基” 《计划》高度重视基础通用性标准建设,制定《食品声称通用标准》,将统一规范食品营养声称、功能声称等表述要求,解决当前市场中声称混乱、误导消费等问题,助力消费者科学选择食品。 同时,修订《散装即食食品中致病菌限量》,针对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如凉菜、糕点)强化微生物安全控制,从标准层面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守护 “即食即安” 的消费场景。 二、优化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标准:平衡安全与产业创新 在食品添加剂领域,《计划》安排 14 项标准(12 项修订、2 项制定),重点针对防腐剂(丙酸钠)、增稠剂(六偏磷酸钠)、食用香料(柠檬油、2 - 己基吡啶)等开展标准更新,既通过修订旧标准适配原料工艺升级与风险评估数据,又通过制定新标准规范新型食品香料的安全使用,为食品工业 “精准调味” 提供合规依据。 营养强化剂方面,新制定 L - 赖氨酸、L - 谷氨酸两项氨基酸强化剂标准,修订维生素 B6(盐酸吡哆醇)标准,紧密对接婴幼儿配方食品、膳食补充剂等领域的营养强化需求,助力改善公众营养健康水平。 三、完善产品与生产规范:全链条管控风险隐患 针对食品产品标准,《计划》修订蒸馏酒、乳清粉、食用动物油脂等传统品类标准,新增《配制酒》国家标准,覆盖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质量要求; 修订《畜禽屠宰加工卫生规范》,强化屠宰环节的环境卫生、检疫流程控制,从源头防范动物源性食品污染风险; 修订《食品接触用陶瓷材料及制品》,规范陶瓷制品中有害物质迁移量检测,保障 “舌尖上的器皿安全”。 四、突破检验方法与毒理学标准:提升科学监管 “硬实力” 《计划》以 25 项理化检验方法、9 项微生物检验方法为核心,构建覆盖 “从农田到餐桌” 的检测技术体系: 理化检验聚焦功能性成分与污染物:新增磷脂酰丝氨酸、母乳低聚糖、透明质酸钠等功能成分测定方法,适应 “健康食品” 检测需求;制定环氧乙烷、五氯苯酚等污染物检测标准,强化食品及相关产品中风险物质筛查能力。 微生物检验强化菌种鉴定:修订乳酸菌、蜡样芽胞杆菌等检验方法,新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等 6 项食品用菌种检验标准,既为发酵食品(酸奶、益生菌制剂)的菌种合规性提供技术支撑,也为致病微生物精准溯源筑牢防线。 毒理学评价优化:修订《小鼠精原细胞或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提升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为新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的风险评估提供更严谨的技术工具。 五、意义深远:以标准引领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 本次立项计划体现三大核心价值: 回应民生关切:通过规范食品声称、强化即食食品与接触材料安全,直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健康权; 助力产业升级:为新型食品原料、功能性成分的开发应用提供标准 “通行证”,推动食品产业向健康化、多元化转型; 完善监管体系:构建 “基础通用 — 产品规范 — 检验方法” 全链条标准网络,解决监管 “无标可依” 问题,实现从 “经验监管” 到 “科学监管” 的跨越。 目前,《计划》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后续将通过多方协同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作。随着这批标准的落地实施,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将迈向更精准、更科学的新台阶,为 “健康中国” 战略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作为食品行业与监管部门间的桥梁,四川省食品生产经营安全协会将积极响应《计划》部署,充分发挥 “纽带” 作用:一方面,主动收集行业共性需求与技术难点,为标准制修订提供专业建议,推动标准科学适配产业实际;另一方面,组织会员企业深入学习标准要求,协助开展合规培训与技术攻关,确保标准落地 “最后一公里” 畅通无阻。我们期待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检测机构携手,以标准为 “粘合剂”,凝聚 “从农田到餐桌” 全产业链共识,既守护消费者 “舌尖上的安全”,也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 “合规赛道”。 (注:具体标准内容以正式发布版本为准。) 声明:此篇为机构组织模板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http://buy12365.com/nd.jsp?id=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