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传承与创新路径 天府食安益企行第七站——走进泸州发表时间:2025-05-19 14:31 2025 年 5 月 15 日,应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邀请,四川省食品生产经营安全协会会同四川久欣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全国食品调味品著名专家、西华大学教授、协会监事长车振明等组成调研组,深入泸州市开展食品生产安全与产业发展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永兴诚酿造有限公司、泸州护国陈醋股份有限公司、合江县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实地参观生产一线、观摩传统工艺、与企业面对面座谈等形式,为泸州调味品产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与非遗技艺传承 "问诊把脉"。 一、实地探访三家企业,解码传统酿造的 "守" 与 "变"永兴诚:传统工艺嫁接智能技术 1 调研组首站抵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五比一" 酱油的生产基地 —— 永兴诚酿造有限公司。在演示车间,企业负责人演示了古法固态发酵.调研组重点查看了晾晒区,对企业建立的规模化晾晒表示肯定,同时建议在微生物群落监测方面引入科学检测技术,进一步提升产品风味稳定性。 护国陈醋:百年药曲工艺的品质坚守 2 第二站,调研组来到泸州护国陈醋股份有限公司。护国陈醋始于 1889 年,采用 100 余种中药配方和固态发酵工艺,历经三年陈酿而成,其酿造技艺入选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在生产车间,调研组详细了解了食醋从原料蒸煮到日晒夜露的完整流程。 先市酱油:百年作坊里的非遗活态传承 3 调研最后一站来到合江县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这里完整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酱油酿造作坊群。调研组穿行于青瓦覆顶的晒场之间,观摩了国家级非遗 "先市酱油酿造技艺" 的核心工序:直径 2 米的巨型木甑蒸制黄豆,百年老藤编制的滤袋淋取原油,露天陶缸群历经 1095 天的天然晒露发酵。最引人注目的是始建于 1912 年的 "酱油博物馆",馆内陈列的清代制曲模具、民国时期的计量器具,生动展现了传统酿造的工艺脉络。 二、召开专题座谈会,共议产业发展新路径实地参观结束后,调研组与三家企业代表、监管专家举行座谈会。会议围绕 "非遗技艺保护与现代食品安全标准融合""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 两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协会支招:构建 "技术 + 标准 + 品牌" 服务体系 针对企业诉求,四川省食品生产经营安全协会秘书长李军提出三层解决方案:一是联合传统企业共同制订完善团体标准,解决非遗技艺量化难题;二是定向培养既懂传统工艺又具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搭建 "川派调味" 区域公用品牌推广平台,通过组织参加全国糖酒会、开发文旅伴手礼等形式,提升泸州调味品的市场辨识度。 行业专家支撑:打造过程标准化 食品调味品著名专家、西华大学教授、协会监事长车振明表示,各企业应从三方面强化自身:一是过程标准化,针对传统工艺特点优化过程,尊重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用现代化技术改进传统工艺;二是整合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资源,建设优化非遗体验工坊和科普基地。三是明确自身定位,企业需要在市场中发现自己合适的定位,而明确业务定位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监管发力:主体责任落实 监管专家表示企业应该在不断强化自身的同时保持守正创新,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从技术端开始,利用新技术优化自身工艺。同时,企业还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和执行安全生产“日周月”检查制度,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三、结语:在守正中创新,于传承中突破此次调研既是对泸州传统酿造产业的一次深度 "体检",更是一次破解 "传统工艺如何对接现代市场" 的思想碰撞。当百年陶缸遇见智能传感器,当非遗技艺融入食品安全标准,泸州调味品产业正站在传承与创新的十字路口。随着 "政府引导、协会搭台、技术赋能" 的三方合作机制落地,这片孕育了国家级非遗的沃土,有望培育出更多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竞争力的 "川派调味" 金字招牌,为全省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 "泸州样本"。 声明:此篇为机构组织模板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http://buy12365.com/nd.jsp?id=534
|